【總編手札】《典藏今藝術NO263》流動的美術館 Art Museum with Fluidity
「為何美術館令人如此感到無聊?」這一個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教授木下直之(Naoyuki Kinoshita)的提問,想必會讓許多擁戴美術館的衛道人士頗不以為然,特別是這篇「唱反調」的文章還是為了一本雜誌的美術館特輯所寫。在本期的雜誌中,我們除了獲得日方授權、轉載這一篇來自美術館領域業內另類觀點的文章,更由資深作者黃姍姍以此為起始點,策畫了當今日本美術館/博物館如何思考與因應現代社會觀眾所帶來之挑戰的小專題。
日本是台灣鄰近國度中,在美術館/博物館領域相對成熟與發展繁盛的國家,如同黃姍姍所指出的,除了奠基於皇室收藏品的國立博物館,或是企業家收藏的私立美術館,由於將美術館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工程,故而各層級之行政區域多設有轄下的美術館。然而在美術館遍布的情況中,其時常必須面對的,卻是典藏或經營方向不被重視,關注的焦點反倒落在著名建築師對於館舍的硬體設計之上。對於此種現象,日本國內不乏自省的聲音,專題內介紹的另一位東京大學教授西野嘉章(Yoshiaki Nishino)所提出「行動的博物館」便是一例,為了解決日益僵化的博物館體質,他認為應該將原本巨大的主體打散為數個小規模的機構或計畫,甚至走出館舍,採用「持續進化成長」的方式調整展覽內容,以進入到更多不同質性的空間當中,而原本僵化笨重的博物館結構便能流動於不同場所,有著輕盈而具延展性的可能。
來自日本嘗試與摸索後的美術館新經營觀點,恰巧亦可與本期由資深主筆簡子傑所策畫的專輯「台南當代藝術串門」互為觀照,至今尚未設置公立美術館的台南,擁有一種區別於其他城市的藝術生態:受到珍視的長久文化歷史疊層,形塑出該地的深厚人文底蘊,卻也十分包容開放地接受當代藝術新能量一同生長,近年來樣態不一的眾多藝術空間在城市巷弄間萌芽蔓延,如同簡子傑提到的,台南以一種密切關聯於地方性的感知型態,「讓空間逃離了對其持續進行量化的現代性都市格局」,而成為獨特的「關係空間」,而其正與陪伴南下編輯團隊的在地藝術人無意間所分享的觀點相仿,「如果我們將分布於城市場域當中、這些原已相互連結的藝文空間以網絡狀態視之,說不定正是最適合台南、且獨具生命力的美術館型態。」
《典藏今藝術》http://www.artouch.com/artco/